這些“紅色文物”,見證中國革命從低潮走向高潮
“延安是革命圣地。延安時期是我們黨領導的中國革命事業從低潮走向高潮、實現歷史性轉折的時期。”2015年2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陜西考察時發表重要講話,指出延安和延安時期在中國革命歷史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屹立于寶塔山下、延河之濱的延安革命紀念館,始建于1950年,是新中國成立后最早建成開放的革命紀念館之一,是唯一一座集中展示中共中央在延安十三年歷史的紀念館。71年來,這座紅色基因庫實現了館藏文物由建館之初的千余件到3.6萬件的飛躍。
每一件文物都是一段歷史,每一段歷史中都有動人的故事,每個故事中都蘊含著延安精神,見證著黨中央在延安13年,實現革命力量大發展,領導抗日戰爭取得最終勝利,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奠定堅實基礎的光輝歷史。
圖為毛澤東同志1943年1月親筆為習仲勛同志書寫的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復制件)。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一張用老白布做成的獎狀:“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著一張用老白布復制做成的獎狀,這是1943年1月毛澤東同志給習仲勛同志的題詞:“黨的利益在第一位”。
1936年2月,習仲勛同志赴關中守衛陜甘寧邊區南大門,長達六年時間,他組織領導軍民同國民黨頑固派進行軍事、政治和經濟斗爭,貫徹執行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贏得了黨的信賴和人民群眾擁戴。毛主席的題詞高度贊揚了習仲勛同志不謀私利、任勞任怨,始終把黨和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兢兢業業為黨工作的公仆情懷。在后來的革命生涯中,習仲勛同志時常動情地回憶說:“這個題詞,我長期帶在身邊,成了鼓勵我努力改造世界觀的一面鏡子?!?/p>
人民的利益,就是黨的利益。黨的歷史證明,人民是我們黨的生命之根、執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始終將黨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才能繼承優良傳統、傳承紅色基因。
四塊石刻承載思想路線
延安革命紀念館有四塊鎮館之寶,就是毛澤東同志在1943年給中央黨校的題詞“實事求是”的四塊石刻,每塊石刻長70厘米、寬63.5厘米、高14.5厘米。
1941年5月19日,毛澤東同志在延安高級干部會議上作《改造我們的學習》的報告時,對實事求是作了精辟闡述:“‘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蓖甑?,中央黨校副校長彭真請毛澤東同志為中央黨校制定一個校訓,毛澤東同志說:“實事求是,不尚空談?!?943年11月,中央黨校全校師生自己動手,修建了一座占地1300平方米的大禮堂。毛澤東同志高興地寫了“實事求是”四個大字。之后,這四個大字被刻在四塊方石上,鑲嵌在禮堂的正門上方。
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和靈魂,是黨帶領人民銳意進取、奮斗拼搏,不斷取得新勝利的重要法寶。
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先后撰寫了《實踐論》、《矛盾論》、《論持久戰》、《新民主主義論》等一系列閃耀著馬克思主義理論光輝的重要著作,深刻揭示了中國革命和革命戰爭的基本規律、基本戰略和策略,闡明了黨的思想路線、政治路線、組織路線和軍事路線。據統計,《毛澤東選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時期完成的就有112篇。圖為延安革命紀念館陳列的毛澤東同志的部分著作。 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
紅軍長征到達陜北后,毛澤東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戰斗了十三個春秋。
在延安的土窯洞里,黨的領袖們把馬列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在延安窯洞昏暗的油燈下,毛澤東同志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地工作,撰寫了大量馬列主義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經典篇章。據統計,《毛澤東選集》共收入文章159篇,延安時期完成的有112篇;《毛澤東文集》共803篇,延安時期完成的有385篇;《毛澤東軍事文集》1628篇,其中938篇是在延安窯洞里完成的。歷史充分證明:延安窯洞有馬列主義。
圖為毛澤東同志1947年10月給中共佳縣縣委的題詞:“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復制件)。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這13個蒼勁有力的大字,是1947年10月毛澤東同志給中共佳縣縣委的題詞,也是中國共產黨堅持群眾路線最直接、最凝練的概括。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陜北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面對十倍于己的敵人,黨中央、毛主席果斷作出“用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的重大決策,踏上了轉戰陜北的征程。10月17日,毛澤東同志一行來到佳縣縣城,深入群眾訪貧問苦,了解當地土地改革推行情況。他了解到,為了保障戰役的勝利,佳縣人民甘愿忍饑挨餓、吃糠咽菜,把糧食節約下來,把沒有成熟的谷子在鍋里烤干碾成米,把家里所有能吃的東西千方百計送往前線。當佳縣縣委書記張俊賢請毛主席題詞時,毛主席飽含深情地在一塊白布上揮筆寫下了“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
“站在最大多數勞動人民的一面”,雄辯而又科學地說明了什么是血脈相連,什么是魚水深情,什么是銅墻鐵壁。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贏得了民心,是億萬人民群眾堅定選擇站在我們這一邊。
圖為八路軍359旅戰士使用過的老镢頭。延安革命紀念館供圖
南泥灣的老镢頭
在延安革命紀念館基本陳列中,有一把八路軍359旅戰士使用過的老镢頭。它重不過五斤,高約八寸,雖然普通,卻凝結著一段特殊的歷史,反映了一個激情澎湃的年代……
那是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軍事包圍和經濟封鎖,加之自然災害和大量非生產人員的增加,致使陜甘寧邊區軍民一度陷于幾乎沒有衣穿、沒有飯吃的艱難地步。為此,毛澤東同志尖銳地指出:“餓死呢?解散呢?還是自己動手呢?”他號召大家“自己動手,生產自給”。中央領導同志身先示范,毛主席、朱總司令帶頭開荒種菜,周恩來、任弼時同志帶頭學習紡線,一場轟轟烈烈的大生產運動在各抗日根據地開展起來。
1941年,王震旅長率領359旅的指戰員們高唱著“一把镢頭一支槍,生產自給保衛黨中央”的戰歌,浩浩蕩蕩開進南泥灣,開始了“背槍上戰場,荷鋤到田莊”的墾荒屯田。正是用這一把把老镢頭,359旅的戰士們開出了萬畝良田,撒下了希望的種子。短短三年,就使南泥灣呈現出“牛羊滿山豬滿圈,肥鴨滿塘雞滿院,糧食大豐收,瓜菜堆如山”的豐收景象,使昔日荒無人煙的“爛泥灣”變成了“陜北好江南”。
南泥灣的老镢頭所詮釋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精神,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強大的精神支柱。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寶國檢 中國珠寶行業網 珠寶國檢深圳實驗室 珠寶國檢北京實驗室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 NGTC國檢教育 國檢珠寶培訓中心上海分校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廣州 珠寶國檢NGTC研究所
版權所有?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京ICP備2024047581號-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