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根基
2月21日,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加強基礎研究進行了第三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集體學習時強調,加強基礎研究,是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是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四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江蘇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必由之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我們要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從根本上說,還是要依靠科技創新。我們能不能如期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關鍵看科技自立自強。”深入學習領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應當明確基礎研究的內涵,理解基礎研究的使命,加強科技隊伍建設,在研究方式路徑上下功夫,全力做好支持保障工作,夯實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根基。
系統透視和深刻領會基礎研究內涵
對基礎研究的理解認識可從不同角度展開,這樣才能在貫徹落實中心中有數、思路清晰,部署全面、推進有序。
從本義看,基礎研究是為獲得有關現象和可觀察事實的基本原理的新知識而進行的實驗性或理論性研究,揭示客觀事物的本質和運動規律,從而獲得新發現、新學說。它反映知識的原始創新能力,不以任何特定的應用或使用為目的。
從分類看,基礎研究分為自由探索類和目標導向類兩種。前者是在研究者好奇心驅動下開展的基礎研究,目的在于揭示事物本質;后者是在解決具體的應用問題時引發的基礎研究,是為解決實際問題而帶來的知識副產品。
從地位看,基礎研究是科學體系的源頭,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基礎夯實做大,方能承受厚重、提升高度、保障穩固。
從布局看,基礎研究突出原創、鼓勵自由探索,現在越來越具有前瞻性、戰略性、系統性。我國提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這就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從影響看,基礎研究發揮奠基作用,為科技發展涵養潛力。由于基礎研究一般不直接產生效用,現實中往往難以得到足夠重視。基礎研究走得慢,但會走得很遠。應用研究來得快,效用明顯,但有的缺乏后勁和張力。現代科技的加速發展,得益于過去的基礎研究。
從體驗看,基礎研究是艱苦而漫長的潛心探索過程,向前走可能找不到引領、看不清方向,如入“無人區”,那就必須有深厚的科學功底、科學思維和分析能力做支撐。既要有摒棄浮夸、祛除浮躁、坐住坐穩“冷板凳”的意志和信念,又要有攻堅克難、久久為功的決心和勇氣。基礎研究一旦成功,將會帶來巨大的競爭優勢,甚至會顛覆整個行業的生產模式,無疑要載入史冊。我們能記住牛頓、愛因斯坦、布朗克、巴斯德等科學家,就因他們有基礎理論上的重大發現,為人類作出了突出貢獻。
從發展看,基礎研究風險難料。那些有戰略眼光的政治家、企業家、資本投資者,往往更愿意將基礎研究作為一種“戰略投資”,這需要智慧和勇氣,不少研究和投資是以犧牲當前利益和局部利益為代價的。如果能持之以恒地走下去,其帶來的長遠利益往往超乎想象。
把握基礎研究的必要性重要性緊迫性
基礎研究不僅對科技體系有重要意義,對經濟社會發展更有著重要的推動作用。我們要從戰略高度,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發揮基礎研究在現代化強國建設中的獨特作用。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迫切要求。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就主張自力更生、發憤圖強,作出“向科學進軍”的部署。一大批歸國優秀科學家為我國科技事業作出了卓越貢獻,在國防科技、醫學科技和農業科技等領域取得了重大成就,涌現出“兩彈一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和超級雜交水稻等一批杰出科技成果。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科技事業邁出改革與探索的堅定步伐,向世界科技前沿奮力追趕,迸發出無限力量。進入新時代,面臨復雜多變的世界格局,我國抓機遇,迎挑戰,在基礎研究上取得新的突破,建成五百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FAST、穩態強磁場、散裂中子源等一批國之重器,在量子信息、干細胞、腦科學、合成生物學等領域部署了一批重點項目,在量子計算、量子通信、量子測量等方面都取得一些成果,在量子計算機原型機、人工合成淀粉、納米限域催化等方面取得一批有國際影響力的重大原創成果。然而,由于一些領域的部分底層技術原理仍未研究透徹、創新成果轉化應用不足,我們的相關關鍵核心技術仍被“卡脖子”,迫切需要提高科技自立自強的水平。因此,加強基礎研究,就是從源頭和底層解決關鍵技術問題,實現更多“從零到一”的突破,推動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實現從未知到已知、從不確定性到確定性的跳躍。基礎研究做大夯實,科技自立自強才會躍升到高水平。
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必由之路。歷史表明,世界科技強國都是科學基礎雄厚的國家,都是在重要科技領域處于領先行列的國家。2035年我國將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強國。實現這個戰略目標,需要規劃科技強國建設的長遠路徑和前瞻布局,優化科技未來競爭基礎和關鍵領域。面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突飛猛進,學科交叉融合不斷發展,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科學技術和經濟社會發展加速滲透融合,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迫切需要我們加強基礎研究,提高原始創新能力,這無疑是應對國際科技競爭、建設科技強國的重要舉措。基礎研究能力的強弱決定著一個國家科技水平的高低、國際科技競爭力的大小,最終影響國家綜合競爭能力的強弱。只有適應時代發展,加強基礎研究的系統部署和戰略布局,打造系統完備、先進高效的基礎研究體系,大幅提升基礎研究的能力和國際競爭水平,改變我國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才能使我國在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建設好世界科技強國。
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需要。進入新時代,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加快產業體系升級發展。當前的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加需要科技解決方案,都更加需要創新驅動引領。這是因為科技的動力來自對解決現實問題的迫切需求,來自良好的發展結構和高質量發展的愿望,來自人們對未來的美好向往,來自科學家將專業知識和人們需求、愿望結合起來的想象、興趣、使命。正是各種社會需要和人類追求,提供了科技發展的重要源頭和動力。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基礎研究要應用牽引、突破瓶頸,從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面臨的實際問題中凝練科學問題,弄通“卡脖子”技術的基礎理論和技術原理。事實上,無論在戰略性新興產業中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還是鞏固傳統優勢產業的領先地位,加快傳統制造業的數字化、綠色化轉型升級都需要加強基礎研究,從源頭和底層解決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問題。通過國家需求和問題導向的基礎研究,強化基礎研究人員理論聯系實際的價值理念,無疑會對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產生重要影響,有利于推動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
多措并舉加強和優化基礎研究的路徑
基礎研究要遵循科研生命周期規律,先提出問題,再注重方法和范式、充分利用各種條件、加強管理和合作,直到解決問題,最終回答科學難題,抽象方法規律。
提出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堅持“四個面向”,把世界科技前沿同國家重大戰略需求和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結合起來,將遵循科學發展規律提出的前沿問題和重大應用研究中抽象出的理論問題統籌起來,凝練出基礎研究的關鍵問題;要準確把握科技發展趨勢,明確國家戰略需求,加強基礎研究重大項目可行性論證和遴選評估,充分尊重科學家意見,把握大趨勢,下好“先手棋”。
選擇方式。要堅持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二十世紀中期以來,自由探索式的科學研究逐步轉變到國家戰略需求和導向的有組織研究。新的方式突出科研組織和目標導向,但仍然強調以科學家為主導的自由探索方式。因此,在組織引導和保障下,仍然要注重科技工作者的創造動能和特質養成,把目標導向和自由研究結合起來,推進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
利用設備。現代科學研究越來越借助先進的科學儀器設備等大科學裝置,我們要逐漸降低直至擺脫儀器設備的對外依賴。按照習近平總書記要求,協同構建中國特色國家實驗室體系,布局建設基礎學科研究中心,超前部署新型科研信息化基礎平臺,形成強大的基礎研究骨干網絡。科學規劃布局前瞻引領型、戰略導向型、應用支撐型重大科技基礎設施,打好科技儀器設備、操作系統和基礎軟件國產化攻堅戰,爭取早日實現用我國自主的研究平臺、儀器設備來解決重大基礎研究問題。
研究合作。一是打造學科合作研究基礎。優化基礎學科建設布局,支持重點學科、新興學科、冷門學科和薄弱學科發展,推動學科交叉融合和跨學科研究。二是鼓勵科研機構、高校同企業對軟硬件等設施開展聯合攻關,提升國產化替代水平和應用規模。三是實施差異化分類管理和國際國內同行評議,組織開展面向重大科學問題的協同攻關,鼓勵自由探索式研究和非共識創新研究。四是促進人類共同問題研究的國際合作。圍繞氣候變化、能源安全、生物安全、外層空間利用等全球問題,拓展和深化中外聯合科研。五是積極參與全球科技治理。參加或發起設立國際科技組織,支持國內高校、科研院所、科技組織同國際對接。努力增進國際科技界開放、信任、合作,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和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貢獻。
成果輸出。基礎研究的成果,應該是科技工作者發現和回答的科學問題,形成的科學規律性描述和科學觀點,表達出來的獨到見解;應當健全同基礎研究長周期相匹配的科技評價激勵、成果應用轉化、科技人員薪酬等制度;要識別與評價基礎研究的成果,尤其是那些具有顛覆性的基礎研究成果;讓成果努力上“書架”和“貨架”,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實現成果和人才雙豐收。
基礎研究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人才
科學研究的主體是科學家,基礎研究要靠高水平人才。造就高水平的科學家及其團隊,決定高水平科技的自立自強。
建設高水平的科技隊伍,激發創新活力。我國擁有數量眾多的科技工作者,要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規模,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每項偉大的發現、發明、創造、創新,都會記錄下科學家的奮斗足跡。參與科技研發的人員大多都有好奇、興趣、沖動、冒險、專注、熱愛、堅韌、無畏等特別的動能和品質,充滿希望、憧憬和愿望,挺進在科技無盡的前沿,描繪和創造著美好的未來。研究表明,作出重大貢獻的科學家往往具有獨特的人格,科學家更多具有內傾、直覺、思考與判斷等諸種性格特質。激發他們的創新活力,還需改善科技創新生態,完善基礎研究人才差異化評價和長周期支持機制,賦予科技領軍人才更大的人財物支配權和技術路線選擇權,構建符合基礎研究規律和人才成長規律的評價體系,給廣大科技工作者搭建施展才華、建功立業的舞臺,充分體現他們的價值。
讓科技人才各展其長,協作攻關。科技工作者身處不同領域,要匯聚成國家戰略科技的強大力量,各展其長,協同合作。一是國家科技團隊要聚焦主業,以戰略需求和前沿科學問題為牽引,組建多學科交叉大團隊,開展面向國家重大戰略和行業共性需求的定向性基礎研究,著力解決影響制約國家發展全局和長遠利益的重大科技問題,建設原始創新策源地。二是高校作為基礎研究創新的一支勁旅,要實施有組織的科研戰略行動,提升高校解決國家重大科技問題的能力,發揮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的主力軍作用。三是科技領軍企業要發揮“出題人”“答題人”“閱卷人”作用。企業要牽頭整合創新資源,形成跨領域、大協作創新基地;科技領軍企業要面向長遠布局基礎研究,深度參與國家科技計劃論證實施,牽頭承擔國家基礎研究任務。四是新型研發機構要加強制度創新,積極承擔國家科研任務。各方面團隊要加強協同,推動產學研協作融通,形成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技術創新貫通發展的科技創新生態;強化國家實驗室、國家科研機構、高校、科技領軍企業等多方協同,推進創新鏈、產業鏈、人才鏈有機融合;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讓他們有更多機會、更大舞臺,憑借真才實學,獲取過硬成果,贏得科技界認可。
加強教育和培養,讓人才競相涌現。自主培養基礎研究人才,下氣力打造體系化、高層次的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讓更多人才競相涌現;深入實施“中學生英才計劃”“強基計劃”“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優化基礎學科教育體系;發揮高校特別是“雙一流”高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主力軍作用,加強國家急需高層次人才培養,源源不斷地造就規模宏大的基礎研究后備力量;在后備人才的早期培養中,注重正確價值取向和理想信念教育;要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激發青少年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培育具備科學家潛質、愿意獻身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少年群體。
全力以赴支持和保障基礎研究工作
大科學時代的基礎研究,呈現大團隊、大投入、大設備、大目標、大風險等特征,科技的形態與發展模式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科技發展需要得到國家強有力支持,需要理順體制機制,加強政策協調,需要各方面統籌支持和保障。這些已成為基礎研究最大的外生變量,宏觀微觀都是如此。
組織領導保障。黨和國家歷來重視基礎研究,每個時期的基礎研究都取得過重大成就。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各級黨委和政府要把加強基礎研究納入科技工作重要日程,加強統籌協調,加大政策支持,推動基礎研究實現高質量發展,并強調各級領導干部要學習科技知識、發揚科學精神,主動靠前為科技工作者排憂解難、松綁減負、加油鼓勁,把黨中央關于科技創新的一系列戰略部署落到實處。
體制機制保障。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世界已進入大科學時代,基礎研究組織化程度越來越高,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導對基礎研究產出的影響越來越大。必須深化基礎研究的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處理好新型舉國體制與市場機制的關系,優化國家科技計劃對基礎研究的支持體系;完善基礎研究項目組織、申報、評審和決策機制,實行“揭榜掛帥”“賽馬制”、首席科學家負責制等新型管理方式,探索長周期資助模式;明確權責,獎懲有力。
多元投入保障。完善基礎研究的多元投入體系。拓寬經費投入渠道,逐步提高基礎研究占全社會研發投入比例,穩步增加基礎研究財政投入;通過稅收優惠等方式激勵企業加大投入,鼓勵社會力量設立科學基金、進行科學捐贈等多元投入,提升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其聯合基金資助效能;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
精神文化保障。科學研究離不開精神支撐。科學家精神是科學實踐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包括“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科學家精神、探月精神、新時代北斗精神等,成為基礎研究發展的不竭動力。全社會要大力弘揚追求真理、勇攀高峰的科學精神和價值理念,通過廣泛的科普,傳播科學知識、展示科技成就,提升全民科學素質,樹立熱愛科學、崇尚科學的社會風尚,營造研究和創新的社會氛圍。
微信 | 微博 | 抖音 | APP | ||||
|
|
|
|
|
珠寶國檢 中國珠寶行業網 珠寶國檢深圳實驗室 珠寶國檢北京實驗室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 NGTC國檢教育 國檢珠寶培訓中心上海分校 珠寶國檢集團培訓中心廣州 珠寶國檢NGTC研究所
版權所有?國家珠寶玉石首飾檢驗集團有限公司京ICP備2024047581號-2